你知道癌因性疲惫(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吗?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时,「疲惫状态」也是影响预后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黄采薇表示,有些癌症患者不知道疲惫是主要症状,甚至不敢说出口,因为觉得体力跟不上,怕中断治疗,但当化疗打下去,体力耗尽时,反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北医研发一款可监测患者疲惫状态的系统,以及监测用的智慧手环,希望能帮助癌症患者能够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癌因性疲惫 大大影响预后
黄采薇表示,癌因性疲惫是指罹癌期间及癌症治疗期间,所经历的全身耗竭感、能量和心理能力减弱,严重干扰生理、心理状况。癌因性疲惫的发生率约60%到90%,并且常与抑郁、疼痛、厌食、失眠、焦虑、恶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存。
疲惫影响癌症患者的日常活动、生活品质,甚至可能会因此中断癌症治疗。但癌因性疲惫为主观感受,非常容易忽略,疲惫也容易被患者视为「理所当然的症状」,也会让医护人员低估患者的状况。且临床上利用0分(无疲惫)到10分(极度疲惫)的评估方式来呈现病患疲惫程度,却无其他客观测量方法。
北医推出智慧系统 以客观资料做评估
因此,台北医学大学研发癌因性疲惫的监测系统,主要以心律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呈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过程,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活跃会增加心跳,而副交感神经活耀则会降低心跳。HRV的指标可以协助判断睡眠、心理状况,黄采薇举例,系统会日夜蒐集心律变化,假如晚上患者有好好睡,但数据显示心律有异常,表示他中间睡得不好。。
而近年来,智慧型科技逐渐盛行,利用智慧型手环的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 PPG)可以等同HRV的信号测量,并借由智慧手环的易携性,找到长时间监测患者疲惫的方法。黄采薇表示,曾有一位罹患卵巢癌的老奶奶,第一次做化学治疗,当时以连续带五天手环并监测状况,奶奶原先口述认为自己的疲惫感是6-7分,但某天病情急转直下,其实以监测后的客观评估,已经是高达10分以上,主观的评估毕竟有所偏颇,更突显以系统提供客观数据评估的重要性。
黄采薇补充,然而目前系统的数据并不多,当蒐集一定程度形成大数据时,模型会更稳定,未来即能做推估病人疲惫的程度,以及预估存活期与治疗效果,甚至能够规画合适的照护措施,或给病人具体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