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身心状况需要扶持,家长若能及时发觉较严重状况,利用早期疗育进行协助,有助于未来成长。不过,许多治疗课程及项目并无考量家庭状况及需求,不仅降低协助改善生活本意,更产生家庭生活的困难。因此,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儿童发展评估疗育中心语言治疗师陈伟明设计由家长参与讨论的课程,更能协助孩子自然进步,亦降低家长压力。
早疗过程辛苦 个别家庭状况亦受忽略
刚满 2 岁的睿睿,因为流口水、脾气暴躁和不会说话至医院就诊,经评估后,诊断为全面性发展迟缓,且可能伴有自闭特质,转介至早期疗育单位接受服务,从周一至五每天排满各式治疗课程,尽管积极治疗,但却相当密集而辛苦。
对此,陈伟明指出,其实睿睿和妈妈这样接受早疗的家庭模式已是常态,所有资源针对孩子提供,但却忽略了家长和家庭需求,反而无助于孩子在自然家庭情境中成长。
融入医病共享决策概念 家长共论课程有效助童
有鉴于此,近年来国际积极讨论「以家庭为中心」、「于自然情境中促进发展」、「作息本位」等议题,希望能让早疗领域更有效协助孩子。
因此陈伟明以「医病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理念,让家长共同加入治疗课程,并依据个别家庭需求,与家长共同构思每周居家练习计画;再透过疗程中的家访时间,期望能将早疗成效确实呈现。
针对个案设计学习计画 居家练习提升早疗成效
目前针对数个家庭施行此疗育模式之后,陈伟明指出,提升了家长对于早疗的正确认知,更能自发性帮助孩子在日常自然环境学习;另外也将这样「家长增能」的早疗课程发展出「社会性沟通亲职引导技巧」课程,透过共同讨论方式,制定出孩子及家长的双方目标,也教育家长如何居家练习,提升疗育效率。
陈伟明呼吁,早期疗育充满挑战,每个家庭都需要支持、喘息及健康照护,若是让课程进入家中,必能更有效。而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引导者,需要与孩子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