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除了實體購物外,即使外面下雨無法出門逛街,在家也可以輕鬆藉由網路購買到商品。不少人都曾有過失心瘋的經驗,但時間一久,那些東西未必是生活所需,因而總是囤積在家中的角落,想丟卻又捨不得丟,導致居住環境變得髒亂不堪。這種物品愈囤愈多的情況,身心醫學科醫師提醒,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就是罹患了儲物症,應盡速就醫進行治療。
囤物難斷捨離 恐影響社交功能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敬恩表示,「儲物症」是無目的性的囤積,從一般人看來是毫無價值的東西、要丟棄的,但在當事人眼中卻視如珍寶、難以割捨,因為老是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這種情形大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居多,屬慢性疾病,男女發生的比率差不多,最常與強迫症發生共病現象,但強迫症患者會針對單一項東西購買,而儲物症患則否;此外,像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症等精神疾病,也容易會有儲物症的情況發生。
林敬恩醫師也提到,儲物症患者本身並不會認為這是病態的行為,且儲物症初期難以發現,通常直到其行為影響到居住環境、人際關係,周遭親朋好友受不了時,才會軟硬兼施、苦口婆心勸說,將患者進一步帶至醫療院所尋求醫師協助。
儲物症藉由心理治療能趨緩
林敬恩醫師說,若是囤物的情況已嚴重影響到生活時,可能就是儲物症。針對儲物症的患者,通常會透過認知行為進行治療,若是要單靠病患本身恢復較為困難;此外,周遭親人的協助也相當重要,不要ㄧ開始就否定其行為,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讓儲物症患者擺脫囤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