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3岁半的小华,刚进幼稚园小班1个月,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车轮子,不参与其他活动。当老师和同学接近想要找他说话时,就低头不理会。不论是上课或休息时间,小华常坐不到1、2分钟就起来走动,甚至跑出教室,沿着校园里小池塘跑。在老师多次建议之下,妈妈带着小华来到儿童精神科门诊。医师发现,小华社会情绪发展的确有状况,难理解他人感受、与人互动困难,也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他人在做什么,自己还有仪式化行为及特别的玩游戏方式。
是个性还是发展异常警讯?
收治这名小华的成大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纪美宏医师表示,当孩子的生长曲线落后,或该讲话却不太会说话时,一般均可轻易察觉不对劲。然而,当孩子1岁半开始牙牙学语了仍不搭理人、不模仿大人动作,3岁已能听懂大人指令却总是听而不闻,5岁了依然难以安静坐着、动个不停、情绪爆冲等等,一般家长多会认为是个性使然,或是小孩没教好,却很少认为是发展异常的警讯。
团体心理治疗学习互动沟通
在纪美宏医师建议下,小华的妈妈带着小华参加由心理师带领的团体心理治疗,学着怎么和小华互动沟通、玩游戏、建立生活常规。半年过后,虽然小华还是比较「慢熟」,但已可以跟上同学步调,自己吃饭、收拾东西、一起玩轨道车子,有时回家还会主动找妈妈一起看故事书、跟妈妈讲学校发生的事情,甚至在母亲节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各年龄的行为重点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沟通及与人沟通的方式各有不同,纪美宏医师指出,依年龄来分的行为重点可供参考:
1岁前后:已有分辨、对照顾者及陌生人做出亲疏反应的能力,能享受与人之间的情绪交流,有模仿行为,也有主动引起他人注意及表达需求的非口语沟通能力。
3岁左右:已能察觉旁人的部分情绪及手势动作并做出回应、对参与他人活动有兴趣,游戏内容是有想像性、互动性及扮演成分的,如扮家家酒,并能理解且遵守简单的团体规则,也可以透过安抚、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情绪。
6岁前后:可以自在参与同侪活动,合作、分享并配合团体规范,运用口语及非口语的沟通能力处理问题及调节情绪,并能清楚表达需求。
因此,若幼儿成长过程中未出现该年龄层应有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应尽早接受专业人员之评估,以及早厘清原因和接受应有之疗育。